首页 综合 > 内容页

当前信息:创二代来啦|在粤“温二代”郑凯达:做好家族企业的“补丁”角色

来源:羊城派 发布日期: 2023-07-01 05:55:48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亮

从市中心一路驱车向北,来到广州市白云区神山工业区,这里坐落着一家老牌传统制造企业——广州半径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半径电力”)。低矮的白色厂房看似不太起眼,但这里生产的导电铜排和母线干线系统产品却长期为机场、地铁、会展中心、数据中心、医院、酒店、大型工矿企业和商住楼等工程项目提供安全、高效、节能的输配电系统。

“不能砸了半径这块招牌。”这是80后“创二代”郑凯达进入企业接班以来一直秉持的想法。性格沉稳务实的郑凯达不疾不徐向记者讲述着企业的布局及发展未来:“我始终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在做事,在父辈创立的这家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的提升,一点点进行补充和修正,希望让企业越做越好。”


(资料图片)

为家族企业“添砖加瓦”

1982年,郑凯达的父亲郑旭飞只身一人从浙江温州南下广东闯荡。温商以敢想敢拼、四处闯荡知名,且做一行精一行,哪怕是纽扣、吸管、打火机配件等这种利润微薄的小玩意儿,也能做成销售规模过亿元的大买卖。

郑旭飞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温商,来到广东后,他从最基层的电器推销员做起,一步步积累起自己的客户资源,终于在1994年创立起了半径电力,专门生产铜排产品。经过30年的打拼,半径电力形成了一个集铜矿开采、冶炼、电解到原材料深加工和电力设备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力铜材和母线槽生产企业之一,产品更相继被长江三峡工程、白云国际机场、比亚迪公司和广州地铁等多项重点工程选用,并跻身广东省制造业百强。

如今,在半径电力,郑旭飞担任公司董事长,郑凯达的舅舅、表哥等亲戚均在半径电力担任要职。“我爸爸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长子。在广州站稳脚跟之后,也将两边的亲戚逐步带了起来。”郑凯达告诉记者。

郑凯达从3岁起就跟随着父母来到广州生活,俨然已经是一名“新广州人”。温商敢闯、粤商务实,长期浸润于这样的浓厚经商氛围中,接班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2016年,在美国读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郑凯达进入到企业工作。从采购部再到生产车间,他从基层做起,用了一年多时间摸熟了企业的生产流程后,才正式进入到了管理岗位,主抓销售板块。

“我看着公司一步步这样发展壮大、成为很多员工的支柱,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很适合发挥我所学到的管理知识,我希望能回来给公司添砖加瓦,将企业打造成为百年企业,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传承“创一代”的诚信理念

广州半径电力的发展也并非一路坦途。郑凯达回忆,每次当企业经营出现低谷时,父亲总能做到力挽狂澜。

原料贵、利润薄,铜加工行业向来以竞争激烈著称,2000年左右,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厂家们打起了价格战,有些厂家还会利用废铜废料来生产产品以节约成本。“当时半径就面临着‘要么跟风要么倒闭’的两难”。

站在十字路口,父亲郑旭飞果断拍板——不能跟风打价格战。更不能生产劣质产品,反而要提升铜原料的品质,以质量来打市场。“我们反其道而行,采用成本更高品质更好的铜料,虽然利润更微薄了,但市场口碑渐渐做出来了,我们的铜排产品达到了T1级别(即纯度不小于99.7%),客户拿着别的产品去做认证,总是通不过,但用了我们的产品,认证就能轻松通过,越来越多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我们的‘老实’赢得了市场的信任。”郑凯达表示,“诚信经营”是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作为二代要传承和发扬的。

另一场危机则发生在2018年左右。当时半径电力面临着应收账款过多的困境。“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通病,因为市场竞争很激烈,大家都想争取更多的订单,都更讲客情关系,不敢主动向客户要钱,导致应收账款越积越多,还出现了很多坏账,当时我们做到了上亿元的规模,但其中8000多万元都是应收账款。”

关键时刻,郑旭飞再次作出了决定,“我父亲当机立断,要求业务员严格审核每一张订单,有回款风险的单坚决不接”。郑凯达笑着告诉记者,当时行业没有一个人敢这么说,因为一旦这么放话了,可能就意味着没有生意做。

不过,半径电力最终扛住了这种压力。“每接触一个客户,我们都会通过企查查等了解客户信息,跟客户反复协商确认好还款事项,这个过程里,我们确实拒绝了很多订单,但公司的财务情况也更加健康了,运行也步入了正轨,现在其他厂家也慢慢效仿我们的做法,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共识”。

父亲的魄力挽救了企业,也激励着郑凯达不断前进。“父辈在商场沉浮多年,经验丰富,往往更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作为二代,我还需要不断向他学习”。

精细化管理 做好“补丁”工作

那么,作为二代,进入到企业的郑凯达,又是如何自我定位的呢?郑凯达笑着告诉记者,其实现在还算不上“创”二代,只是一名“企二代”。

“我并没有创造新的事业,而是在我父亲的基础上,尝试去做一些新的补充和调整,让管理更加精细化。”

实际上,在一家传统民营企业,做好管理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半径电力来说。公司有不少员工都是一路跟随着郑旭飞创业。“我们这个工厂的300多个员工中,工作10年至20年的有55人,20年以上的也有10多人。”

但郑凯达并不觉得两代人的沟通是一个鸿沟。进入企业7年来,郑凯达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要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但又要在微观层面把管理工作做细做到位。

“公司管理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要先学会倾听,知道他们的想法;面对各个部门的员工反馈过来的意见,也不能只是听,而要积极去调研,通盘考虑后再进行协调和解决。”郑凯达表示,企业从接受一个订单到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不同部门之间都需要沟通协调,因此管理工作得做到细致到位,寻根究底,才能清晰地知道是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节约成本开支,实现提质增效。

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马上得到解决,有时候也要有适当的耐心,郑凯达举例道,自己刚进企业时,发现仓库还是靠人工管理,经常出现找不到物料的现象,他便着急上手对仓库进行数字化管理,但当时没有考虑到老员工的工作负荷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时机不对,方案迟迟推不动。“后来等到新员工到位了,我又适时推了一次,新系统就很顺利落地了”。

“我还是希望尽可能是去平衡各方的关系,大家一起把事情处理好。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在一个个为企业的管理流程打“补丁”的过程中,年轻又踏实的郑凯达也很快获得了认可。在他的力推下,企业也上线了ERP系统,全面拥抱数字化。

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智能化”动力

向内,向管理要效益; 向外,则要不断寻找新增长点。在郑凯达看来,传统产业不意味着不能深耕,但也不意味着可以温水煮青蛙,要通过建设新厂房、引入新设备、研发新产品等多种方式,不断往高精尖反向发展,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在距离工厂不远处,总用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半径智能母线研发智造基地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新基地拟建设3栋现代化高层厂房,主要用于研发生产新型铜材、智能母线槽、浇筑母线槽、空气型母线槽、节能母线槽等产品,项目预计2024年7月投入使用。

郑凯达介绍,公司自国外引进数据母线技术,经过该公司研发团队消化吸收、创新提升后,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发展的空白。研发智造基地项目将建成智能母线产品智能化、信息化的产业园,推动公司经营生产提质增效,助力广州市、白云区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我们希望母线槽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进行业务拓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未来,希望公司的产品能不断走出省内,走向省外甚至海外,对标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对于未来,这位“温二代”信心满满。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颖琳校对 | 赵丹丹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供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